贵阳市不婚现象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一)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贵州当代婚姻现状/ (三)单身潮&不婚现象的兴起/(四)不婚现象思潮的根源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婚姻逐渐从公共制度变为奢侈的个性化艺术品。近年来结婚 率不断下降,离婚率不断走高,人们从被动地无法选择配偶转向主动地追求个人发展。 伴随着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人们思想越来越独立,结婚不再是当代人的必修课。 深入探究不婚背后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渴望自由独立的主动不婚和经济、个人、家 庭等条件造成的被动不婚。其中,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30岁以上女性更偏向于主 动不婚,她们实力够、底气足,更有自信面对不婚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他们学历高、收入高,思想独立、严于律己, 在享受单身的同时又不排斥恋爱,形成一种“单身者自洽”的状态。从个人角度而言, 不婚大多是出于对婚后琐碎和感情变质的恐惧。总之,不婚有自由,也有孤独,为抵御 不婚带来的“老无所依”,不婚者大多选择从身体健康和个人财富等方面充实自己。
(一)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婚姻从公共性制度逐渐演变为奢侈的个性化艺术品 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婚姻逐渐从维系社会稳定、延续社会财富的制度慢慢演变为个人利益和 个人幸福的体现,从社会的产物转化为个人的产物。
(二)贵州当代婚姻现状-结婚 虽不放弃,但也不将就,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结婚人数及结婚率不断走低。究其背后的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讲,适 婚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生活成本和压力不断上升,婚姻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成为了“奢侈品”;从主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 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人们不愿意将就,但也从未放弃追求理想的婚姻。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结婚人数及结婚率不断走低。究其背后的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讲,适 婚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生活成本和压力不断上升,婚姻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成为了“奢侈品”;从主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 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人们不愿意将就,但也从未放弃追求理想的婚姻。
2014-2019年贵州内地居民结婚 登记数和结婚率
(三)单身潮&不婚现象的兴起 不是拒绝婚姻,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约为3.0亿人,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期间。纵观历史上四次 “单身潮”的形成可以看出,人们不婚的原因逐渐从“被动不婚”转变为了“主动不婚”,从随大流地对婚姻“求而不得” 转向个人主义觉醒的“得之我幸”。 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中国内地历史上的四次“单身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否定封建主义婚姻制度,随之而来的是波 及全国的离婚潮。 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高知分子与低知分子之间产生了文化代沟,沟通障碍 加剧,限制了年轻人的择偶范围。 上世界90年代前后,追求自由、快乐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发,特别是1980年《婚 姻法》修改后,“感情破裂”可作为离婚的理由,离婚人数激增。 本世纪初开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对婚姻 选择更加慎重,主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2014-2019年贵州内地居民离婚 登记数和离婚率
(四)不婚现象思潮的根源 从“不能”到“不想”,婚姻不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从外界因素来看,适婚人口的不足、环境的限制、经济的可支配性等客观地造成了年轻人“不能结婚”;从内在因素来讲, 对个人主义的追求、价值观的转换、对单身文化的包容程度等让更多年轻人主观地“不想结婚”。社会 • 适婚人数不足:老龄化加剧、性别 比例失衡,适婚人数不断减少 • 包容性提升:社会对单身人士的包 容性越来越强 • 城市空间有限:城市化导致越来越 多的单身人士聚集在大城市,而环 境不利于占空间较大的家庭生活 经济 • 经济困窘:经济危机和物价飙升让 人们担心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 • 经济独立:经济问题得到缓解后, 人们不再着急进入婚姻,而是享受 着单身状态下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文化 • 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 易放弃婚姻关系转而追求个人目标 • 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个人对 单身抱有更开放的态度 • 外国文化影响:全球化以来,随着 外国影视作品及思想文化的引入, 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单身文化 思想 • 个人主义的兴起:现代人认为追求 个人幸福是最重要的 • 价值观的变迁:追求事业、消费主 义的价值导